乡里禁酒是因缺粮,也就他敢给毛主席写信抱怨没酒喝,还暖心的安慰道秋收后可能开禁,你们也可以喝一点了
1952年夏天,韶山大坪一带出现粮缺猪贱等情况,就是粮食紧缺了,韶山地区的乡政府为了节约粮食,就提出了禁酒的措施。
很多人可能不明白,为啥一缺粮食就禁酒。
因为那个时候的酒大多都是粮食酿的,在缺乏粮食的时候禁酒是古代经常发生的事情,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就因为缺乏粮食而推行禁酒令,喜欢喝酒的孔融第一个跳出来反对,甚至还与曹操进行了一场关于禁酒的大讨论,最后是以孔融被杀而结束。
在韶山乡政府下达“禁酒令”后,乡里有一位叫张有成的木匠,是一个“酒蒙子”对于乡政府的禁酒措施也是十分不满,一气之下,便给在北京的写了一封信,在反映了乡下禁酒及粮缺猪贱的情况后,抱怨了几句,发发牢骚。
这种敢写信跟抱怨没有酒喝的人,全中国估计也找不出来几个。
我们知道,新中国成立后,对家乡韶山的来信十分谨慎,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要拉关系找工作的,想要到北京来看他的,他都是极力反对的,丝毫不会顾忌同乡的情面。
这个张有成,不过是韶山的一个木匠农民,跟也没有什么亲戚关系,竟然敢写信向抱怨没有酒喝?
让人没有想到的是,接到张有成的来信,若有所思,7月7日耐心的回信安慰道:
有成兄,前后来信都收到了,谢谢你。
你于阴历五月初一给我的信很好,使我晓得乡间许多情形,粮亏猪贱,近月好些否?
文家诸位给我的信均收到,便时请你告他们一声,并问他们好。
乡里禁酒是因缺粮,秋收后可能开禁,你们也可以喝一点了。
此复。顺问安好!
对于乡里禁酒的政策,不清楚状况,也不能贸然插手地方政府的事情,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所以,当时就给他的堂兄毛宇居写信询:
宇居兄:
接张有成兄的信,乡里缺粮猪贱,不知现在好些否?
方便忘将乡情赐告。
在没有收到毛宇居回信的情况下,已经给张有成写了回信,也就是上面那封,不但耐心的解释了乡里禁酒的原因,还暖心的安慰道“秋收后可能开禁,你们也可以喝一点了。”
可见,他老人家对张有成的关心,让人不禁心生疑惑?
这个张有成到底是何许,竟然让如此挂念,连喝不上酒这点小事都要向主席“报告”主席还要写信安慰?
说起来,张有成跟并没有过多的交情,有人说他是的发小,其实是有点夸大了,他只是唐家托的一个普通村民,会点木匠活,跟认识,但也仅此而已,所以,只能算作是同乡好友。
张有成为人老实厚道,善言谈,有胆识,家住在湘乡大坪村,因为会点木匠活,距离唐家托很近,跟在唐家托的文家关系很好,文家需要做木匠的活,都找张有成来帮忙。
而文家就是的外祖父家,因为的母亲文七妹在生下前两胎的时候都夭折了,生下后就把他送到娘家唐家托去抚养。
由于从小生活在唐家托,所以跟张有成熟悉一点,的父亲毛顺生到唐家托去走亲戚的时候,也碰到过张有成在文家干活,对张有成的手艺非常赏识,自己家里有制作家具等活计,也来找张有成。
对张有成很亲切,但是也仅此而已。
16岁离开家乡去求学,基本很少回到乡里,一直到1925年回韶山开展活动,才又与张有成等人亲近起来。
新中国成立后,韶山的乡亲们纷纷给写信,很多跟沾亲带故的人都很想念,能够有这样的亲戚,谁都会感觉有面子的。
然而张有成却迟迟没有写,他自认为自己跟的交情不深,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给他写信,万一人家想不起我张有成这一号人物,那面子往哪里放啊!
毕竟现在的,已经不是过去的了,平时工作日理万机,哪里还能想起曾经的同乡友谊。
然而,在韶山的张有成却并没有想到,其实并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,当唐家托的文涧泉和文运昌等人到北京时,就主动跟他们询问了张有成的事情,并且提出想要邀请张有成来北京叙旧的想法。
这是相当罕见的事情,如果看了在建国后给他人的来信,就会知道,在给家乡亲友的回信中,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“不要来京”并且一再:“我是的主席,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,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,好自为之。”
对于没有打招呼就来北京的,甚至说到要自己解决路费,而那些想要找工作的,更是搬出了“不介绍、不推荐、不写信、不说话”四不主义。
的表兄文运昌想寻求一份工作被拒绝了,另一位表兄文涧泉在回北京的时候,想要坐飞机回去,也遭到的拒绝,让他坐火车回去。
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待遇是,此时此刻,竟然主动邀请张有成到北京去,实在是有点让人想不通。
1951年9月,的堂兄毛宇居来到张有成的家里,告诉他一个“大”让他准备准备进北京去见。
张有成甚至有些不敢相信,韶山冲与唐家托那么多的主席亲戚,好多人想去都去不了,怎么会邀请他去北京呢?
甚至一度怀疑是毛宇居在开他的玩笑,当毛宇居义正言辞地说到,此去只有三个人,除了毛宇居和张有成外,还有文梅清,这才让张有成意识到不是开玩笑。
毛宇居是的堂兄,有些文化,因为很多毛家的亲属都是朴实的农民,连字都不会写也不认识,所以,写信给家乡的时候都是发到毛宇居那里,由毛宇居转达给父老乡亲。
而文梅清则是的表兄,是唐家托文家人,少年时跟的关系很要好。
早在1951年夏天文涧泉与文运昌到北京后,就询问到:“十七哥怎么没来北京?”嘴中的十七哥就是文梅清。
文涧泉回答说:“你又没请他来,他如何好意思来?”
此时文梅清也是文家诸表兄中尚且健在的、唯一没有来过北京的了,所以,才邀请毛宇居带着文梅清一块来。
在邀请他们三人一块来北京的时候,再三交代,十分想念你们,但是工资有限,招待不起太多人,只要你们三个来了就好。
这更让张有成感动了,自己不姓毛,也不姓文,想要攀点亲戚也攀不上,主席竟然会邀请自己去?
尽管不确定为何要自己去北京,但是张有成还是十分高兴,他本来就不是那种矫情的人,在韶山待了一辈子了,有机会去北京,那还管他三七二十一,于是找了一套干净的衣服,到北京去不能丢主席的面子。
1952年9月23日,毛宇居、文梅清和张有成三人到达了北京,一下火车就被安排进了中南海。
和大家亲切的握手,张有成自认为自己跟主席交情不深,因此一直往后“稍”在与毛宇居和文梅清打过招呼后,就主动将手伸过来对张有说:“张一哥,好不容易把你盼来了,欢迎欢迎呀!”
再一次让张有成感觉受宠若惊!
后来他们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往事,说:“一别20多年,想不到我们还是见了面,这要感谢你。那一次若不是你胆大沉着,掩护了我,我差点命都没了哩!”
这一句话可是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,难道张有成救过的性命?难怪一再邀请他到北京来。
说到这里,张有成才想起来,自己好像真的救过的命,只不过时间太长了,如果不是主动提起来,他可能都忘了。
这个事情,要说到1925年2月,从上海回到韶山开展农动,不但举办了农民夜校,还创建了韶山第一个党支部,领导农民打土豪,斗恶绅,取得了很大的成果。
张有成在的号召下,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农运斗争中来。
然而的这一系列活动,引发了地主豪绅的敌视,多次密报当局,要他们派人来抓捕。
有一次,在开展农动期间,遭到湖南军阀当局的针对,要来抓捕他。
得到后,立即向湘乡跑去,为了躲避敌人的追踪,情急之下跑到了大坪村里的张有成家里。
张有成一看的样子,就已经猜到了七八分,立马把藏了起来,敌人很快来到了这里,询问张有成有没有见过一个穿蓝长衫、蓄西式头的人,张有成说:“看见了,他从山上往湘西跑了。”
敌人一听,直跺脚说道:“那你怎么不抓住他?”
张有成憨憨地说:“一个教书先生,抓啥?”
一句话把敌人给唬住了,在他们看来,张有成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,不可能说谎,反而耐着心跟张有成解释说:“啥子教书先生,那是党!”
张有成一听,立刻戏精附体,哆哆嗦嗦地说:“我怎么晓得他是党。”
在张有成精彩演技之下,将这些敌人骗得团团转。
敌人走后,从藏身之地出来,对张有成连声道谢,为了不连累张有成,那边还有工作要去处理,决定马上离开张家。
张有成担心现在出去有危险,不但把家里的钱全部拿出来给了当盘缠,为了护送,还找来一顶轿子给打掩护。
张有成把乔装打扮成一个郎中,和毛福胜等人抬着轿子掩护大摇大摆地出去。
在途中遇到另一伙敌人的盘查,问张有成“看见没有?”
张有成再次戏精附体,放下了轿子后,以一个老实人的表情说:“什么、毛泽西,我没看见!”
敌人又问张有成轿子里抬的是谁,张有成就说是:“郎中先生!”
敌人想要掀开轿子来看,张有成就说:“我们家病了人,十分病到九分,得赶快抢救,你们胡缠干吗?”
这时,也在轿子里泰然自若地说:“我是本地的郎中,又不是见不得人的,要看就让他们看看吧。”
听了的声音,再加上张有成老实巴交确实着急的样子,也就没有多心,给他们放行了。
越是看起来老实的人,骗人才越不容易让人起疑心,可以说,如果不是张有成,那一天还真就有可能有危险。
放过了张有成一行人,这些人又跑到的家里去抓人,结果扑了个空,也许他们一辈子也想不明白,布下了天罗地网,又是如何逃了出去的呢?
估计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竟然是一个农村老实人给他们上了一场谍战大剧。
张有成也是事后才知道,这些拦路的人是湘潭县派来的,奉湖南大军阀赵恒惕的命令来找,并且下了命令,抓到后不用上报就可以就地正法,当时回想起来,还有一些后怕。
但是时间长了,张有成早就把这些事忘了,在土地时期,每天都需要跟派斗智斗勇,谁还记得这些哩。
张有成虽然忘了,但是没有忘,不管后来遇到了怎样的凶险遭遇,他都没有忘记当年张有成的救命之恩。
新中国成立后,就一直找机会让张有成到北京来,但是新中国百废待兴,他也有很多事务需要繁忙,而且自己也没有过多的钱就给老乡当路费,让他们到北京来。
到了1952年,才邀请张有成到北京来,在京期间,张有成受到了的特别礼遇,在一次家宴上,把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叫到身边,向她们做了介绍,尤其郑重介绍了张有成。
知道张有成爱喝酒,因为木匠干活很辛苦,喝酒才能解乏,也亲自作陪,与张有成等人把酒言欢。
张有成就这样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,除了在北京游览名胜古迹外,还特意安排了他们到天津去看收回来的外国领事馆等洋建筑。
现在依然能够看到,与毛宇居、张有成、文梅清四个人在中南海舍和堂的合影,在照片中,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张有成朴实的农民形象。
在张有成快要离开北京的时候,送给张有成很多礼物,没有虚的,一件呢子大衣,一双皮鞋,一顶帽子,一口皮箱,全是实用的东西,据说还有一箱茅台酒。
临别之际,握着张有成的手,惇惇嘱咐他:“每年要给我写几封信,不写别的事,就写家中事,村里事,高兴的事和恼火的事。”
最让张有成感受温暖的,还是的 “格外”照顾,在张有成回到家乡后,人民政府每个月发给他150斤的大米,让他再也不用为温饱的问题担忧了。
平时也就喝喝小酒,干点木匠活,但是1952年夏天,闷热的天气里,乡政府为节约粮食而禁酒,于是想到了离京前的嘱托,有“恼火的事”就给主席写信,因此就有了文章开头,张有成写信给主席,抱怨没有酒喝的事情。
张有成从来没有写信求主席什么事,既不让主席给安排工作,也没有让主席给特殊照顾,所以,他给主席写信,丝毫不会顾忌,而主席也难得看到张有成的率性。
对于乡政府禁酒的事随后就向别人打听了,但是在不置可否的情况下,还是安慰这位喜爱喝酒的同乡大哥,表示秋收后开禁就可以“喝一点”了。
让人读来忍俊不禁,这个张有成实在是太有意思了,也就他敢给写信抱怨没酒喝。
只不过可惜的是,秋收过后的当年冬天张有成就病逝了,谁也不清楚他到底喝没喝到酒。
第二年,张有成的弟弟张四维写信给,才得知“好大哥”张有成去世了,在1953年9月8日给张四维的回信中深情的写道:“有成兄病逝,深为悼念。”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禁酒
禁酒,汉语词汇。拼音:jìnjiǔ释义:禁止酿酒或饮酒
写信
《写信》是印度现代诗人泰戈尔所作的一篇散文。
- 上一篇:西安碑林,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
- 下一篇:约起来,渌口博物馆正式开馆
- 网友评论
- 相关阅读